承载着中外文化的熠熠光辉,“创意之都”香港将迎来城中文化盛事——香港浸会大学交响乐团周年音乐会2024。 音乐会于4月19日、20日连奏,假香港浸会大学大学会堂举行。以“乐汇中西”为主题,本次音乐会将以中国传统音乐揭开序幕,并以优美的旋律游走至欧洲,将中西乐融合,带领观众享受这趟独特的音乐旅程。 乘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巨浪”,本场音乐会将发挥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浸大优势,将AI技术与音乐交织,为演奏曲目的表达增光添彩,让顶级艺术与未来科技擦出火花,见证艺术与科技的又一次“共生”。 融会中西文化 助力香港成为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植根于中国文化,又拥有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香港在回归祖国27周年以来,长期担任中外多元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 为响应特区政府的号召,香港浸会大学(浸大)用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蕴和充满活力的艺术社群,助力艺术文化的全面发展,锐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浸大校长卫炳江教授表示:“今年音乐会的主题,体现了浸大致力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并向全世界展现源远流长、丰富多采的中华艺术。” 音乐会特别邀请到著名小提琴家姚珏女士演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是跨文化音乐协作的经典杰作,揉合了中国民谣旋律和乐器,以及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和管弦乐编曲。 浸大交响乐团还会在音乐会上演奏诞生于20世纪的管弦乐代表作品《瑶族舞曲》。这首乐曲结合了中国民瑶的元素以及交响乐的曲式,生动展现瑶族群众欢歌热舞的喜庆面貌,是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和西方管弦乐技巧相互交融的典范。 身兼浸大交响乐团及香港巴罗克室乐团音乐总监及指挥的潘明伦教授表示:“《瑶族舞曲》及《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均根植于中国音乐的传统及文化,同时融入了西方交响乐元素。” 引领艺科发展 创造学术研究领域新高峰 一直以来,浸大被誉为创意艺术的摇篮。过往,浸大音乐学院、电影学院、视觉艺术院屡开香港先河,培育了无数创意艺术人才。近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浸大全力把握最新机遇,借跨学科之优势,推进以先进技术带动艺术创新的探索,书写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华章。 与浸大交响乐团同台演出的包括运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虚拟舞者,这也是本次音乐会的一大亮点。为呈现这首作品,浸大研究团队早前专门到访瑶族主要聚居地广西,记录当地的民谣、舞蹈、文化和风景。浸大创意艺术学院院长潘明伦教授表示:“我们这次亲身前往当地,才发现瑶族人们在采茶叶时,会唱歌给男(女)朋友听。他们美丽的民族服装、舞蹈,聊天、说笑,是我们非常想向观众分享的。” “向观众分享”的技术实现,由浸大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陈杰博士所带领的技术团队完成。陈杰博士介绍道:团队在瑶族村落收集了动作捕捉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动作智慧挖掘这些数据中蕴含的运动学和文化特征,组成了在音乐会中所见的瑶族舞蹈和民族仪式。观众还将看到浸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的创新——人类虚拟化身的外观幻象会身穿瑶族特色民族服饰,同时视觉呈现他们美丽的居住环境。 “在美轮美奂的剧场场景下,我们希望通过AI让观众体会来自中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瑶族的歌舞和生活形态。”陈杰博士说道。 潘明伦教授表示:“我们在《瑶族舞曲》的表演注入人工智能舞者和其他视觉元素,将多元化的艺术成分共冶一炉。这种结合使不同文化、科技融会贯通,为观众创造出独特、多层次的沉浸式体验。” 音乐会让艺术科技成果在香港绽放,展示出大学利用科技开拓文化边界的探索方向。在浸大的推动下,艺术正在突破传统框架、超越固有想像,为香港乃至世界的人工智能发展作出范本。 衞炳江教授表示:“我们正采用独特和创新的方法,利用科技元素,让中西音乐以至其他形式的艺术在音乐会上激发出崭新的艺术体验。” 创新之火与传统之美交相辉映,浸大一直走在艺术科技教育研究的前沿,致力于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面人才。浸大倾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艺科平台,以科技的进步性和前瞻性为艺术增添全新表达,为艺科产业可预见的未来贡献力量。 浸大团队到广西考察,纪录当地的民谣、舞蹈、文化和风景 浸大专家把瑶族舞者的舞姿转化为动作数据,以建立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人工智能舞者 以人工智能生成的虚拟瑶族舞者 虚拟舞者以真实的瑶族歌声和舞蹈为蓝本 香港浸会大学交响乐团周年音乐会2024 现场 香港浸会大学交响乐团周年音乐会2024现场 著名小提琴家姚珏女士演奏 著名小提琴家姚珏女士演奏 香港浸会大学交响乐团周年音乐会 2024 指挥 潘明伦教授(浸大协理副校长(跨学科研究),创意艺术学院创院院长) |
Powered by © 2001-2099 hkrxw.com Inc.